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天津之外 > 近处的

广州市

时间:2019-05-04 23:18:13  来源:  作者:
  广州总面积7434.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超过1404.35万;广东省省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具有2200多年历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中国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2.14%;被联合国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划归广东省领导,为省辖市。

解放初期,广州市划分为28个区,其中城区20个(逢源、黄沙、西禅、长寿、沙面、陈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东堤、汉民、前鉴、大东、东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

1950年调整行政区划设置,把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其中城区8个(长寿、河南、惠福、永汉、太平、越秀、大东、荔湾)、水上区1个(珠江区)、郊区7个(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沥滘、三元里)。

1951年10月,把郊区7个调整为4个(白云、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把原来8个城区合并为5个(东区、中区、西区、北区、河南区),仍保留珠江区。

1953年5月,西村区撤销并入白云区。同年6月,黄埔区成立。

1956年6月,黄埔、白云、新滘3个区合并为广州市郊区。1958年12月,撤销珠江区,同年撤销广州市郊区;原属郊区的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4个公社与花县合并设立广北县,划归广州市;原广州市郊区的三元里、鹤洞、江村、石井、沙河、新滘、黄埔、萝岗8个公社设立广州市近郊区。

1959年3月,撤销广北县,把花县划回佛山地区;恢复广州市郊区,原从广州市郊区划出的4个公社划回广州市郊区;撤销广州市近郊区。1960年4月,从佛山地区划出花县、从化县归属广州市。同年8月,撤销中区、郊区,设立越秀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4个城区和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

1961年,原属韶关地区的佛冈县划归广州市(1963年又划归韶关地区管辖)。

1962年5月,将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3个郊区合并为1个郊区。

1973年,重新从郊区划出部分区域再设黄埔区。

1975年,把原属佛山地区的番禺县、惠阳地区的增城县和龙门县、韶关地区的新丰县划归广州市。

1983年,把韶关地区的清远县、佛冈县划归广州市。

1985年1月,从广州市郊区划出部分区域,设置天河区、芳村区。

1987年1月,把广州市郊区改称为白云区。

1988年,广州市行政区划作出较大调整,1月7日,把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新丰县划归韶关市管辖,清远县和佛冈县划归清远市管辖。

1992年5月,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

1993年6月,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同年12月,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

1994年3月,撤销从化县,设立从化市(县级),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州市代管。

2000年5月,分别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县级),设立番禺区和花都区。

2005年4月,撤销东山区、芳村区,设立广州市南沙区、萝岗区。

2012年9月,番禺区的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划归广州市南沙区管辖。

2014年1月,撤销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共11个区。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

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和航运枢纽。广州是京广、广深、广茂、广梅汕和贵广、南广、武广等铁路的交汇点,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城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气候特征】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因此,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150天左右。

1.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

春季(3—5月)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是天气交替变化的季节,天气的不稳定性很大。有的年份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春天,而有的年份会出现持续的低温阴雨及倒春寒天气。一些年份因为雨季来得迟,可能出现持续性的春季干旱。从常年的情况来看,雨季在4月开始,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

夏季(6—8月)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东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月是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广州市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7—8月是受热带气旋影响的主要时段,全年影响广州市的热带气旋一半以上出现在这个季节。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28.7℃,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番禺区的39.7℃,出现在2017年8月21—22日。

秋季(9—11月)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降水渐少,开始进入干季。9月热带气旋影响仍比较大。11月热带气旋不活跃,但仍有可能影响广州。

冬季(12—2月)盛行东北风或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空气,经过长途跋涉以后变性、增湿,强度大为减弱,到达广州时风速变小、气温偏高,所以广州冬季较温暖。但个别年份在寒潮来临时,也可能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广州的干季,降水较少,多晴好天气,光照充足。1月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9℃~16℃,南北部的温差7℃以上。广州市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2.6℃,1963年1月16日出现在从化区。在广州,冬季虽有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但因所处纬度较低,1月平均气温仍有13.5℃,故并无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2.2017年气候概况

(1)平均气温偏高。2017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22.8℃,比常年偏高0.6℃,各区年平均气温在21.7℃~23.6℃之间,其中花都区年平均气温23.1℃为当地历史第二高值。与常年相比,各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值在0.1℃~1.0℃之间。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1—3月和11—12月月平均气温在15.4℃~19.9℃之间,其余月份在22.3℃~29.3℃之间,其中12月的15.4℃是年内最低月值,8月的29.3℃是年内最高月值。与常年同期相比,1—2月、6月和8—9月平均气温偏高0.7℃~2.5℃,3—5月和10—12月偏高0.1℃~0.5℃,7月偏低0.2℃。各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8.0℃~39.7℃之间,出现在8月21—22日。番禺区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7℃,打破广州地区的最高气温纪录。各区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8℃~5.0℃之间,从化区出现在2月13日,其余各区出现在12月18—19日。

(2)雨量偏多。2017年全市平均雨量为2033.5毫米,比常年偏多10%。各区年雨量在1793.7~2261.5毫米之间。与常年相比,各区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在-2%~22%之间,除增城区年雨量略偏少2%外,其余各区偏多7%~22%。年内,春夏季雨量偏多,秋冬季雨量偏少。1—2月和12月全市平均雨量在50毫米以下,较常年偏少59%~96%,12月雨量仅1.2毫米,是年内降水最少月份;5—9月全市平均雨量在205.8~410.5毫米之间,较常年偏高16%~40%,6月雨量为410.5毫米,为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

(3)日照时数略偏多。全市平均年日照时数1752.9小时,比常年偏多5%。各区年日照时数在1661.5~1886.8小时之间。与常年相比,各区一致。与常年同期相比,3月、5月、7月和11月日照时数偏少5%~50%,其余月份偏多4%~72%。3月全市平均日照时数48.9小时为年内最少月值;11月受阴雨天气影响日照时数仅87.8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50%,是有记录以来同期第二少值。8—10月全市平均日照时数都超过200小时,其中10月日照时数231.9小时(每天约7个半小时),为年内日照时数最多月份。

(4)灰霾日数略有增加。2017年广州各区年灰霾日数在20~64天之间,全市平均年灰霾日数为34.2天。连续4年在30~37天之间变化。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的1—5月,其中1月为全年最多月份。全年广州蓝天日数为304天,比上年增加17天。

3.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汛期降水多。2017年汛期(4月12日至9月30日)全市平均降雨量1739.7毫米,比常年同期多22%;各区降雨量在1487.7毫米~1937.7毫米之间,比常年同期多8%~37%。前汛期(4月12日至6月3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925.0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7%。“龙舟水”期间(5月21日至6月20日),广州市平均降水量452.3毫米,比常年多29%,对花都影响严重。“龙舟水”呈“北多南少”格局,花都降水量649.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倍,为历史同期第二多,番禺降水量只有210.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32%。“5·7”暴雨历史罕见,多项强降水纪录被刷新。5月7日,广州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降水过程,全市有242个测站录得雨量超过50毫米的暴雨,128个测站录得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12个测站录得雨量超过250毫米的特大暴雨。花都、增城、黄埔、白云、天河均出现100毫米/小时以上的强降水,增城区永宁街5—6时录得184.4毫米降水,打破广州小时雨量155毫米历史极值,在全省历史排名第二位(排第一位的是阳江的188毫米)。增城区永宁街录得3小时(5—8时)雨量382.6毫米,打破广州三小时雨量215.2毫米的历史极值纪录,刷新广东三小时雨量339.4毫米的历史极值纪录。7日,黄埔区九龙镇录得542.7毫米的日雨量,打破广州市日雨量477.4毫米的历史极值纪录。受此次特大暴雨过程影响,增城、花都、黄埔、白云、从化等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广州市三防指挥部的报告,全市受灾人口达2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0余人,倒塌房屋450间。5月15—16日,受高空槽和切变线影响,广州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此次过程中15日凌晨强降水主要位于北部山区,15日夜间强降水主要位于中部地区。15日1时至16日4时,全市平均累积雨量78.5毫米,从化区温泉镇大岭山林场录得最大累积雨量213.1毫米。5月24日受高空波动、切变线和冷空气影响,广州出现大范围暴雨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全市平均雨量70.8毫米。6月14—21日受高空槽、切变线和强盛西南季风影响,广州出现连续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208.0毫米,33%的测站录得250毫米以上的累计雨量。

(2)台风数量多且影响大。全年有6个台风影响广州,比常年多3.5个,其中“天鸽”“帕卡”和“玛娃”半个月内先后严重影响广州,带来狂风暴雨和强烈风暴潮。初台“苗柏”对广州影响轻微。6月12日,1702号台风“苗柏”(热带风暴级)在深圳大鹏半岛沿海登陆,最大风力9级(23米/秒),为是年登陆广东的首个台风,较常年偏早15天;广州市仅出现小到中雨的降水及6级左右的阵风,影响轻微。“洛克”带来暴雨。1707号台风“洛克”(热带风暴级)于7月23日在香港西贡沿海地区登陆。受其影响,23日下午广州市中南部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水和6~7级的阵风,南沙区黄阁镇留东村录得最大累积雨量123.5毫米,16%测站录得50毫米以上降水。“天鸽”引发强烈风暴潮。1713号台风“天鸽”(强台风级)于8月23日在珠海市金湾区沿海地区登陆。“天鸽”是1965年以来登陆珠江三角洲的最强台风,也是全年登陆国内的最强台风,具有风强雨大暴潮重的特点。“天鸽”登录前后风力较强,23日广州港区出现13~14级瞬时大风,全市35%的测站录得8级以上阵风,9%的测站录得10级以上阵风,南沙区万顷沙镇十九涌录得陆地最大阵风29.9米/秒(11级);受其外围环流影响,23—24日广州市普遍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影响期间,恰逢天文大潮,引发强烈的风暴潮过程,广州市沿岸普遍出现187~217厘米的风暴增水,多个潮位站的高潮位超过红色警戒潮位,万顷沙西站、南沙站、三沙站、大石站、黄埔站和中大站陆续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帕卡”紧跟“天鸽”而至。8月27日,1714号台风“帕卡”(台风级)在台山东南部沿海地区登陆,“天鸽”和“帕卡”四天内先后以强台风和台风强度在台山崖门口附近区域登陆,是广东台风历史上的首例。受“帕卡”残余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27—28日广州市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27—28日全市普遍出现大到暴雨,全市有34%的测点录得100毫米以上的累积降水,71%的测点录得50毫米以上的累积降水,番禺区小谷围录得全市最大降水207.4毫米。“玛娃”登陆粤东带来大暴雨。9月3日,1716号台风“玛娃”(强热带风暴级)在汕尾市陆丰甲西镇沿海地区登陆,4日,受“玛娃”的残余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广州市普遍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番禺小谷围测得最大日雨量162毫米,全市19%的站点测得100毫米以上降水,52%的站点测得50毫米以上降水。暴雨主要集中在9月4日9—17时,暴雨中心主要位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以及番禺区东北部。“卡努”带来明显大风。10月16日,1720号台风“卡努”(强台风级)在徐闻东部沿海地区登录,14—16日全市有75%的测站录得6级以上强风(≥10.8米/秒),白云区太和镇帽峰山15日录得全市最大阵风25.6米/秒(10级)。期间全市出现中到大雨的降水过程,黄埔区九龙镇录得全市最大累积雨量54.5毫米。

(3)极端高温创记录。高温日数60.9天居历史第二位,比常年同期偏多22.1天,6—10月都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10月全市平均高温日数突破同期的历史极值。年内9次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分别出现在7月26日至8月1日、8月6—9日、8月18日、8月20—22日、8月30日至9月3日、9月16—18日、9月26—29日、10月2—4日和10月10—11日。7月26—31日,全市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广州迎来一段持续高温过程。其中29—30日为最热时期,30日番禺日最高气温达38.4℃,高居7月份当地历史同期第二位。8月20—22日,台风“天鸽”到来前夕,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段,其中22日番禺录得最高气温39.7℃,高于番禺38.6℃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打破广州地区的气温纪录,花都录得最高气温39.3℃,与当地历史纪录持平。9月26—29日,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高温天气袭来,此次过程最高气温达到37℃。

(4)年初气温偏高,降水偏少。1—2月,广州全市平均气温16℃,比常年同期偏高1.7℃,其中番禺区平均气温16.9℃,打破当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2月18日番禺区录得最高气温29.5℃,为期间最温暖的一天。1—2月全市平均降水总量4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65%,不到上年同期的10%,部分区域出现轻度的气象干旱。

【土地资源】2017年,广州市有耕地面积9.21万公顷。广州市土地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地形复杂。地势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区与惠州市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是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多样的土地类型。根据土地垂直地带可划分为以下几种:(1)中低山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东北部,一般坡度在20度~25度以上,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宜发展生态林和水电。(2)丘陵地。是海拔400米~500米以下垂直地带内的坡地,主要分布在山地、盆谷地和平原之间,在增城、从化、花都区以及市区东部、北部均有分布,成土母质主要由砂页岩、花岗岩和变质岩构成。这类土地可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生长基地。(3)岗台地。是相对高程8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的缓坡地或低平坡地。主要分布在增城、从化、白云、黄埔区,番禺、花都、天河区亦有零星分布,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这类土地可开发利用为农用地,也很适宜种水果、经济林或牧草。(4)冲积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流溪河冲积的广花平原,番禺和南沙沿海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广州市粮食、甘蔗、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5)滩涂。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南沙、万顷沙、新垦镇沿海一带。

【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含亚种),矿产地820处,大中型矿区25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水源特征】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有22条,河宽5米以上的河流1368条,总长5597.36千米,河道密度达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稳定起到突出作用。

广州市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05%,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北江、东江流经广州市汇合珠江入海。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78.8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4.87亿立方米。以本地水资源量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常住人口计算,每平方千米有水资源量106.01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2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客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部网河区和增城区,其中由西江、北江分流进入广州市区的客水资源量1591.5亿立方米,由东江分流进入东江北干流的客水资源量142.03亿立方米,增江上游来水量28.28亿立方米。南部河网区处于潮汐影响区域,径流量大,潮流作用也很强。珠江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伶仃洋出南海,年涨潮量2710亿立方米,年落潮量4088亿立方米,与三大口门的年径流量1377亿立方米比较,每年潮流可带来大量的水量,部分是可以被利用的淡水资源。

【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动物栖息繁衍和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人口民族

2017年,广州市总面积为7434.40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21%。

2017年末常住人口1449.84万人,城镇化率为86.14%。年末户籍人口897.87万人。其中,户籍出生人口20.10万人,出生率22.7‰;死亡人口6.09万人,死亡率6.9‰;自然增长人口14.01万人,自然增长率15.8‰。户籍迁入人口18.06万人,迁出人口4.71万人,机械增长人口13.3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79.69%。

2017年,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82.7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户籍少数民族人口11.3万人,人数较多的主要有壮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瑶族;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71.4万人,人数较多的民族主要有壮族、回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广州市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有3所民族小学(回民小学、满族小学、畲族小学),在校少数民族学生327人;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共86户,365人);有10所承办新疆、西藏籍学生的学校(其中广雅中学、市六中、市75中、玉岩中学、协和中学、禺山高中6所学校开办新疆内高班,市商贸职业学校、市市政职业学校2所学校开设新疆内职班,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西藏内职班),在校生1332人;有近2000家清真拉面店、餐馆;有4个市级民族团体: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

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1科、82属、174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其中荔枝就有55个主要品种),是荔枝、龙眼、黄皮、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5类127种37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鲜切花类(鲜切花、鲜切叶、鲜切枝)、盆栽植物类(盆栽类、盆景、花坛植物)、观赏苗木、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苗七大类。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其中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

宗教信仰

广州宗教历史源远流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外,其余的均由国外传入。传入广州市时间最早的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在明末、清初传入广州。

广州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至2017年末,广州市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88处(其中佛教23处、道教10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7处和基督教38处,宗教活动临时地点6处),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的宗教活动场所13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六榕寺、光孝寺、怀圣清真寺、先贤古墓、石室天主堂、沙面露德圣母天主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大佛寺、万寿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佛教:华林禅寺、海幢寺;道教:三元宫、纯阳观、仁威祖庙、都城隍庙;伊斯兰教:濠畔清真寺;基督教:河南堂、东山堂、光孝堂)。广州市有市级宗教团体6个,分别是广州市佛教协会、广州市道教协会、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广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广州市基督教协会;有宗教背景的社会团体2个: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和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宗教慈善服务团体2个:广州市宗教界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基督教仁爱服务协会;宗教文化交流的社会团体1个:广州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州市信教人数众多,约有120万人(佛教73万人,道教25万人,伊斯兰教12万人,天主教5万人,基督教5万人),其中常住的外国人信徒约7万人。

全市信教群众分布较广泛,在全市11个区均有分布。全市有宗教教职人员(包括比丘、比丘尼、道士、阿訇、牧师、主教、神父、修女等)450人。2017年春节期间,到全市32处佛教寺庵和道教宫观上香的信众147万人次;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期间,有2.76万名中外穆斯林到各清真寺参加会礼活动,3800多人参加宰牲活动;圣诞节期间,全市各教堂共举办134场宗教活动,有7.78万名信徒和游客进入宗教活动场所参访。

传统民俗

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包括岁时节庆、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情感信仰和民间文艺等方面。

广州有已延续100多年的春节逛花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全城长街如锦,百花争艳,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家家必置鲜花装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波罗诞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保留了中国南方海洋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热闹非凡。逛庙会的游人,常购买一种叫“波罗鸡”的工艺品留念。

饮食习俗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使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

广州传统民俗正不断变化,逐渐淘汰陈旧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生活内涵。它植根于民众,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广州方言

  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

  广州方言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秦代以前,居住在广东、广西地区的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瑶、黎族和疍家等。后秦始皇派兵戍守岭南,开始了早期汉语与百越语言融合的先声。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粤方言最早的源头,应该是楚人南迁、楚语南来所导致的结果”(李新魁《广东的方言》)。汉代至唐宋,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迁徙岭南,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和定型。元明清以来,粤语的变化较小。

  广州方言一方面继承、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南方非汉语的成分,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具有自己特有的语音特点。(1)无浊塞声母,保留古微母m-的读法,古精、知、照三组合流,古晓、溪母合口多读f-,如“欢[fun55]”、“款[fun35]”,古-m、-n、-耷、-p、-t、-k韵尾保留完整,有长短元音a、調构成的一组韵母。(2)声调多达9个:平上去各分阴阳,阴调(来自古清音声母)和阳调(来自古浊音)相配整齐,入声3个,包括阴入(上阴入)、中入(下阴入)、阳入,长元音配中入,短元音配阴入,如“八[pat3]”、“笔[p調t5]”。(3)连读变调不明显,但有丰富的语义变调,如“毛”:毛[mou21]发→发毛[mou55](发霉),“片”[phin33]→[phin35](屎片)。(4)单音节古词较多,如“颈(脖子)”、“望(远望、盼望)”。有些词可能来自古楚语(如“睇[看]”)、古壮侗语(如“谂[想]”);一些复音词的词序与普通话不同,如“齐整(整齐)”;有较多外来词,如“波(球)”、“肽(领带)”;有一批特有词,如“嘢”(东西)、“餸”(下饭的菜)、“攞”(拿)、“靓”(漂亮)。(5)语法方面量词可单独与名词构成量名短语,如“名先几靓”;有些状语可后置,如“行先置(先走)”先;先比较句“我大过你(我比你大)”与双宾句“畀支笔佢(给他一支笔)”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一些体貌(如回复体、始续体)也很特别。

  广州方言在社会交往和改革开放中影响力不可低估,国内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粤语区的人士学习和使用广州方言。广州方言是粤语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保存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在语言方面,广州方言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


广州哪个区有大量的非洲人聚集生活?

广州市官网 http://www.gz.gov.cn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